中国一项新的化石发现,可能将鸟类鸣唱的进化起源向前推数百万年。
科学家们发现了一种可能像鸟类一样啾啾鸣叫的恐龙。这一发现表明,鸟类鸣唱的进化起源可能远比我们之前认为的更为古老。
在上周发表于《PeerJ》期刊的一篇论文中,一个国际研究团队描述了一个在中国河北省东北部发现的、距今1.63亿年的化石。这具被命名为“青龙普拉盗龙”(Pulaosaurus qinglong)的恐龙化石体长仅28英寸(72厘米),且保存得相当完整,使研究人员得以异常详细地观察其解剖结构,包括其令人惊讶的、类似鸟类的喉部。
“即使你拥有保存下来的恐龙骨架,也并不总能发现这些孤立的骨骼与其他头骨元素一同保存下来,”该论文的作者之一、北京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古生物学家徐星告诉媒体。“它们是非常细小的骨头,非常脆弱,难以保存。”
在脊椎动物中,发声器官保护着气道,并能产生声音,包括嘶嘶声、呻吟声和咕噜声等基本噪音。在现存的大多数爬行动物中,这些结构由软骨构成,相对简单。然而,鸟类拥有精致、骨化且灵活的发声器官,能够发出更复杂多样的声音。
普拉盗龙的喉部似乎介于两者之间。研究人员指出,它的发声结构似乎与另一种恐龙 —— 绘龙(Pinacosaurus)相似。绘龙是一种甲龙,拥有一个巨大的骨化喉部,其灵活性或许足以让它发出类似鸟类的啾啾鸣叫声。
研究人员认为,普拉盗龙生活在侏罗纪晚期,属于后来演化出鸭嘴龙等“鸭嘴”恐龙的那个生物类群。但是,普拉盗龙和绘龙在进化上相隔数千万年,而且两者都不属于最终演化出鸟类的恐龙类群。虽然它们有可能各自独立地演化出发声特征,但如此不同的物种中存在相似的结构表明,恐龙古老的祖先们可能就已经相当“能说会道”了。
这意味着鸟类鸣唱的起源可能存在于生活在超过2.3亿年前的生物中。然而,现代鸟类所拥有的名为“鸣管”(syrinx)的发音器官是如何、在何时演化出来的,或者是否有任何恐龙拥有它们那样非凡的鸣叫能力,这仍是个未解之谜。
嘉喜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